为何我缺乏执行力

    280
——Mr.C  2014.12.31

        总有些问题会是全人类的硬伤。

——前言

        当我拖到2014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懒洋洋的蜷在被窝里,撰写并发布这篇讨论执行力的文章时,感觉真是活生生的讽刺。文章原本的题目是“为何我们缺乏执行力”,然而想想,我并未与其他人深入交流过对执行力的看法,也无做过全面精准的调研,所思所谈都只代表了我个人,谈不上是“我们”,因此将题目改为“为何我缺乏执行力”,聊聊我的观点,抛砖引玉。如果能让你产生共鸣,滋生某些想法,请不吝@天下师 与我分享。

        第一次听说“执行力”这个词,还是七八年前职业启蒙老师Weiman Hu对我说的。当时我还是一枚娇嫩的大学新生,一头初生牛犊,有冲劲,但却蒙着眼,没有制度、文化的规范和引导,仅仅有冲动的行动力,貌似将团队搞得风生水起,实际却是乌烟瘴气,无章程、无战略、不可持续。转眼多年之后,身上的拼劲与锐气已经收敛,心里的想法很多,考虑比以前周全与长远,但是拖延症却依然如影随形。我不禁困惑:为何我如此缺乏执行力?

        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与迷失的个人信仰

        改革开放后,80年代人的青春几乎都奉献给了经济建设。特别是92年深化改革之后,拜金主义、经济腐败、权钱交易一次又一次解放了我们的思想。直到某个时刻,社会地位的评判标准也不屑于遮遮掩掩,对着我扯下它最后一条遮羞布:谁的腰包厚、官帽大,谁就是上层人士。

        我还隐约记得小学以前老师问我们长大了要做什么,普遍的回答是解放军保家卫国、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桃李满天下。到了后来,我的父母叮嘱我长大了一定要挣大钱、做大官,考公务员、捧铁饭碗,去国企当官、领外企高薪。

        但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大款大官呢?我的整个生活环境引导宣扬的都是趋向病态的价值观。到21世纪初,对个体信仰的打压达到顶峰,更打压了作为社会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而这些我从未意识到。我感觉自己是个雨夜寄人篱下的游子,不知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不知如何去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升职加薪,或许是我们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唯有的三大目标。

        但是,只有目标,没有信仰,又怎会有来自心灵深处的驱动力呢?

        我无法判断与评估坚持的方向

        社会是一场不打分数的考试,因为它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当我在学校做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老师会扮演正义的判官,告诉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进入社会踏进职场后,如果能遇见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将是一大幸事。如果没有“梦想导师”可供参照与评估,则很容易迷惘,看不清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否有偏离目标。

        为什么迷惘,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会紧紧围绕高考上大学这一目标。而在高校学习的课程,却与能就业、就好业这个目标脱节。毕业工作之后,很少人能够攀出围墙看见世界,更多的人偏离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活在父母、领导、同学或别人的标准里。

        信息的不对称,让我总是怀疑自己的坚持,不明白继续做下去的意义在哪里,从而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我容易产生错位的安全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当自己获得一点成就的时候,会在心态上允许自己小小的放纵一下。效应无论好坏,有很多激励措施或工作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利用这个效应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短板理论告诫我们,要提防此效应带来错位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是,读书时考试数学满分,英语不及格,我会安慰自己:还好还好,幸好还有数学可以冲抵不及格的分数。于是逃避似的将目光转移,淡化了要将英语提升的决心。

        苦中寻乐式的自欺欺人给予我错位的安全感,直到某一天晚上我意识到从未有过的危机感,那就是我即将失去我已拥有的,却还没准备好追求我想拥有的。往日的舒适圈在现实的高期望值下破灭,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才发现最缺乏最需要改变的东西是什么,才意识到虚度了多少光阴。

        我成了环境的宠物

        环境造就个性,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便是高中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群年龄相近的朋友,有老师、家长组成的封闭环境,我们拥有同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在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中较劲竞争。我们专注于一个点激发全身的力量,所以执行高效,成长迅速。

        上大学和工作之后,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就像环境放养的宠物,没有共同的目标,少了外界的约束,思想散漫,行动迟缓。

        于是我意识到提高自律能力和找到合适圈子的重要性:如果要学羽毛球,就必须要有三两球友,在切磋中取得进步;如果要学素描,就去参加素描班,让老师逼着我坐在画框前两个小时。去模仿高中的环境,找回备战高考的感觉。

        一两个方法

        很多时候,我在想执行力低下是不是因为想的太多。后来发现并不是,相反,是因为思考的不够。在被割裂的碎片化时间中,我们追求临时抱佛脚似的快感,难于沉淀下来思索更多更深入的东西。当我对某话题发表意见时,我常常考虑的是表达即时感受,而忽略去了解、调查与深入分析。

        审慎思考不代表拖延思考,对于如何克服拖延,提高执行,有两个常用的看似矛盾却都有效的方法。

        一种是知名的结构拖延法。简单来说,例如面对一堆待处理项目,它鼓励我们不要把被其中一两个难啃的硬骨头吓倒,先从最简单最快捷的开始,由此积累成就感,之后一鼓作气去完成较难的项目。

        另外一种,貌似处理顺序与结构拖延法刚好相反。如果一堆项目完成需要4个小时,其中最难的一项需要单独1小时去完成。他建议我们与其前3个小时愁着怎么完成最难的一项,不如先在第一小时就把最难的项目解决,由此拖延自己的满足感。至于什么情况什么行为习惯下用哪种方法,我并无经验之谈,欢迎指点。

       最后,我想用欧阳峰的一句台词结束此文:“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完全浪费时间,他却很在意。”希望自己,首先找到那一份让自己执着的事情。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天下师 

 

 

消息盒子
# 您有1条未读消息 #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