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梅艳芳,《梅艳芳》不配

    290

落笔的时候,我是刚刚知道有部叫《梅艳芳》的电影在11月12号上映,所以我并没看过这部电影。

为什么我能做出这个「不配」的判断,一是从大概剧情来推断,二是当前香港的文艺环境。

短视频介绍了电影剧情着重体现梅姐对艺术造诣的追求和私人感情两方面,但梅姐之所以被称为「香港的女儿」、「乐坛大姐大」,绝不仅仅是因为她艺术造诣多么高超、为人多么仗义,而是因为她通过艺术表达了对不公的抗争和对自由的向往。

电影中说《夕阳之歌》是最能代表梅艳芳的作品,这固然没有错,毕竟这是她在最后一场演唱会嫁给音乐时演唱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她自己说的“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但梅的音乐不只是表达谈情说爱、顾影自怜,如果我没猜错,这部电影里绝对不会出现另一首她的代表作:《血染的风采》。

《血染的风采》这首歌是1986年创作的为了纪念越战军人的军旅歌曲,但它和那些歌颂领导歌颂裆的红歌不一样,他更偏向于表达战争中牺牲、负伤军人的悲壮情感。

这首歌的意义发生重大变化,是在32年前那个春夏之交。那一年北京学生将这首歌的录音带带到香港电台,电台找来了王虹演唱,引起了对受害学生同情者的巨大共鸣,之后每一年6月初的烛光纪念晚会上,这首歌都会被数万人集体咏唱。

王虹版《血染的风采》

王虹版的《血染的风采》全曲都用二胡渲染,凸显忧伤沉重的气氛。而梅艳芳后来演唱的版本,则完全舍弃了二胡,配上自己的女低音,显得更加厚重有力量。梅艳芳演唱的时候,前奏部分昂首挺胸、目光逼人,高潮时她用力挥舞右手、握紧拳头,这分明就是抗争的姿态,是决不妥协的决心。

梅艳芳版《血染的风采》

在那时的特殊环境下,梅艳芳演唱改编的这首歌肯定有自己的考量,二胡只会使人悲伤,而不会教人坚强,所以要去掉。民主和自由从来不是施舍得来的,而是需要抗争夺回来的,所以要目光坚定、握紧拳头。正因如此,梅艳芳的这个版本后来才流传甚广。

今年年初我曾发起一个调查,问如果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等艺人仍在世,他们会如何站队?

大部分人相信邓丽君会一如既往的坚守自由,而其他明星会不会像成龙一样做舔狗,则不好说。

其实我个人相信梅艳芳也会坚守,因为她的徒弟何韵诗就是这么做的。我相信徒弟如此,师父自不用说。

当前在舆论上,他们想将梅与何进行分割,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做这种「撕历史书」的事。哪一页历史伤统治者的玻璃心了,就把这页历史撕下来,那这个国家的人就会慢慢淡忘掉。《梅艳芳》这部电影既然能过审在墙内上映,就已经足够说明这是一部「阉片」。只讲「艺」不讲「德」,目的就是淡化梅艳芳通过艺术表达追求自由的那一面,使其形象扁平化,所以我才说:它不配!

消息盒子
# 您有1条未读消息 #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 您需要首次评论以获取消息 #

只显示最新10条未读和已读信息